郭寶軍:用情懷守護“紅色記憶”(四) |
http://www.loggkp.live/2019年10月14日 08:39:19 |
讓郭寶軍縈繞于心的,不僅僅是新合的紅色文化,還有新合板龍。為了讓沉寂已久的新合板龍重新舞起來,郭寶軍既花費精力,又花費財力,可他內心的感受只有三個字“太值了”!他說希望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能永遠保存下去,希望新合鄉賢們對家鄉的深切眷戀,能感染到下一代! 今年6月8日上午9點,由桐廬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桐廬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9“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及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桐廬東門碼頭非遺館小廣場隆重舉行。那天,郭寶軍以紅色文物捐獻者和縣非遺傳承代表的身份參加活動。活動中,縣文化部門領導向他頒發了捐獻榮譽證書。 原來,郭寶軍心系紅色文化的同時,心中還牽掛著一條“龍”。 新合板龍發源于北宋年間,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合板龍極富地方特色:全長200余米,由100多個花燈和上百條板凳連接而成,每節燈板上均有各種不同的造型燈,內容多為《三國演義》《西游記》《八仙過海》等歷史故事中的人物,也有生肖動物、樓臺亭閣等內容,集花燈、剪紙、繪畫于一體,造型美觀、栩栩如生。 郭寶軍回憶起板龍來一臉興奮:“我從十多歲開始,就參加舞龍隊的表演了。那時我扛著旗子走在隊伍前面,長大后每當過年回家,就跟著村民們一起舞板龍,別提多帶勁了!”他還說:“春節舞龍,是我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可是由于各種原因,新合板龍漸漸“風光不在”,2005年之后更是銷聲匿跡,隨著老一輩的逝去,這一非遺項目面臨即將失傳的窘境。由于板龍制作工藝復雜,并且需要一大筆資金,因此盡管村里幾次三番下了“重振新合板龍”的決心,但終因困難重重而導致計劃一次次擱淺,只留下一聲嘆息! 鐘為奇老人是目前松山村最年長的板龍制作手藝人,近兩年他接連送走了好幾位同做板龍的老伙伴,他為此三分傷感,七分焦慮:村里會做板龍的人越來越少,堅守了一輩子的手藝很可能就此失傳。他于是與村里幾位尚健在的老伙伴商議,便向村里和鄉里提出讓新合板龍“復出”的提議。 得知這消息,郭寶軍心里很不平靜,兒時舞龍的歡快記憶歷歷在目,如放電影一般重現眼前。他明白,像他一樣對“新合板龍”牽腸掛肚的鄉賢其實有很多,這條龍牽托著四方游子的鄉愁……他于是積極響應,且用實際行動支持新合板龍的復出:除個人捐款外,他還牽頭發動大眾捐款,最后終于湊齊了近30萬元的板龍制作費,村里得以對新合板龍的制作技藝進行重新發掘。 除了籌集資金,郭寶軍還積極向村里的老工匠學習制作技藝。 他平時忙于企業經營管理,可只要鐘為奇老人一個電話“這幾天要做龍身的關鍵部分了,你得回來學學”,他就會立馬放下手中的事,驅車回新合當“學徒”,一絲不茍地跟著老工匠們學習板龍的制作工藝。 在郭寶軍和大家的齊心努力下,新合板龍終于制作完成。新制作的板龍在制作技術和材料方面有創新,如以前用的是那種皮紙,在陰雨天氣是不能舞的,新制成的板龍用了新的材料反光紙,哪怕是陰雨天氣,舞龍可以照常進行。2018年農歷年除夕夜七點十八分,新合板龍正式“開眼起燈”!這一刻,郭寶軍和村民們內心很激動。 2019年春節期間,沉寂了十多年的新合板龍重新歡騰舞動。 聽說村里春節要點龍燈、舞板龍,許多鄉賢紛紛選擇帶著妻兒回家過年,村里顯得格外熱鬧。看見自己的兒子玩得很開心,郭寶軍好像看到了童年的自己。為了新合板龍,郭寶軍既花費精力,又花費財力,可他內心的感受只有三個字“太值了”!他說希望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能永遠保存下去,希望新合鄉賢們對家鄉的深切眷戀,能感染到下一代! (記者 方賽群) |
原標題: 郭寶軍:用情懷守護“紅色記憶”(四) |
作者: 網絡編輯:吳曉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