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置資源變身發展資本的實踐探索 |
http://www.loggkp.live/2019年10月23日 09:01:21 |
■ 莪山畬族鄉黨委政府 近年來,中共桐廬縣委、縣政府深化三農領域改革,開展“空心村二次創業”,配套出臺了美麗鄉村和民宿經濟扶持政策,開展了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村閑置農房流轉、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等創新舉措,著力將農村“山水林湖田房”等“沉睡資源”逐漸轉化為“發展資本”,將“美麗鄉村”逐步轉化成“美麗經濟”,讓原本一些蕭條的鄉村再換發新的活力。 莪山戴家山是一個偏遠畬族小山村,在2005年的行政村撤并中,與鐵鉆石自然村一起合并形成現在的新豐民族村。由于交通不便,就業難,上學難,脫貧難,年輕一代逐漸走出戴家山,移居山下,房屋空置,老人空巢,產業空乏,畬族文化淡化,村莊逐步“空心化”。戴家山總人口57戶174人,常住人口62人,且都為5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留存畬族夯土老宅30余幢,空置率50%以上。因為年輕人的離去,不僅民族文化無人繼承,而且萬畝竹林也因缺少壯勞力,資源一度荒廢。有千年古樹群、萬畝竹海、畬族風情、古村落風貌的戴家山,就像一顆隱逸在高山的明珠,急待重新擦亮。 為破解資源分布與利用“碎片化”問題,村集體注冊成立“新豐民族村農民之家創業服務社”,服務社下設資源運營中心、產業發展中心、創業服務中心,統籌做好村域資源、集體資產的管理,做好資源招商、開發和產業發展工作。具體做法是: 一是“五個統一”盤活閑置資源。統一登記:莪山鄉開展50年以上老房子普查,登記建檔全鄉50年以上老房子總計629幢,建立三級保護機制,對有重要保存價值并相對集中的98幢老房子納入一級管理,實行掛牌保護,其中戴家山30幢。統一收儲:在老百姓拆舊建新中,對一級管理的老房子所有權人優先異址安排宅基地,老房子由村集體統一收回。對進城購房新房老房閑置的,按自愿有償原則,由村集體統一回租。統一修繕:2013年——2017年,依托市級精品村、中國傳統古村落、省級森林人家、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空心村二次創業等項目,共計投入建設資金2500余萬元,逐步開展房屋修繕和村莊環境整治,恢復了古村風味。統一流轉:2015年,新豐民族村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以“租金保底+分紅”形式流轉戴家山區塊在內的300余畝土地15年,農民之家創業服務社以集體土地、管理用房等資源折價入股,占股21%,成為最大股東。統一招商:由農民之家創業服務社將收儲老房子和流轉的土地統一對外招商。鄉政府對企業或農戶本人利用50年以上老房子,采用保留原貌方式,經營開發特色民宿的,按照每間客房6000元標準予以一次性補助。 二是“兩優示范”發展高端民宿。新豐民族村圍繞“創建中國畬族第一鄉”目標,緊抓空心村二次創業改革契機,在戴家山區塊招引發展高端民宿。為減少企業在當地發展的社會、政策等風險,讓企業安心創業,新豐民族村與企業簽訂了500萬元風險共擔協議,如因政策變動、社會安定等原因造成企業不能正常經營的,村集體將與企業承擔相應的風險責任。在首批引進“秘境·山鄉生活”和“云夕·戴家山”兩家優質高端民宿的成功示范下,走出去的畬族青年回來了,他們利用自家老宅,發展自營民宿,創下了單月收入12萬元的業績,堅定了農戶返鄉創業的信心,常住人口從62人上升到現在的125人。據統計,戴家山年均接待游客量10.1萬人,旅游收入1590余萬元。經過2013年——2018年6年發展,形成了包括“秘境·山鄉生活”“云夕·戴家山”“戴家山8號”“隱棲云上”“云層之上”“隱廬·竹韻”等民宿在內的戴家山高端民宿群,全村擁有71個房間105張床位。戴家山高端民宿群已連續成為兩屆“中國(桐廬)國際民宿發展論壇”現場考察點,所屬民宿“云夕·戴家山”成為桐廬唯一“浙江省金牌民宿”。 三是“三金模式”擴展增收渠道。在招引工商資本發展戴家山民宿初期,老百姓單兵作戰,資源利用零散,經濟回報單薄。為破解資源開發“簡單化”問題,村集體走出了租金保底、薪金創收、股金分紅“三金模式”。資源管理統起來后,由村集體將統一收儲流轉的老房子和土地以打包出租的形式與開發商簽定租賃協議,租房租地又租人,按年收取“租金”,企業和房屋主人簽訂用工協議,居家就業,拿上“薪金”,集體把關精準招商,企業不用與老百姓打交道,項目推進快速,取得了雙贏局面。2013年底,新豐民族村以戴家山集體留用地1.5畝折價入股,由企業出資新建四幢民宿,村民既做“房東”,又做“股東”,手握“股金”,經濟收益成長性強。村集體不參與企業經營,不負責企業盈虧,前5年,每年固定分紅2.5萬元。后25年根據盈利增長,逐年增加,30年保底分紅300萬元,年均分紅10萬元。30年后,新建的房屋等資產歸村集體所有,企業在經營期內,如遇資產轉讓,資產升值部分的50%歸村集體所有。百姓享受分紅,經村民代表大會決議通過,村集體分紅50%歸集體所有,用于全村道路、飲用水、垃圾處理等公益事業,剩余50%歸戴家山自然村村民,每年農歷新年前按人均1000元標準發放到人。同時,村民優先安排企業上班或經營高山蔬菜,作為企業配套基地。 新豐民族村按照“最富裕的畬鄉、最美麗的畬鄉、最民族的畬鄉、最幸福的畬鄉”建設要求,深化空心村二次創業,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活用鄉村各類資源,努力將戴家山打造成杭州市乃至浙江省鄉村振興示范村落,創新做法值得借鑒。 一是基層治理創新。近年來,隨著戴家山在外知名度的提升,外來投資客和返鄉創業農民越來越多,游客量更是年年創出新高,村莊治理、平安建設和治安管理難度也是日益增加,民宿業主、游客與當地農民的摩擦時有發生。2018年,新豐民族村鞏固美麗庭院建設成果,創新實踐“庭院議事會”基層治理模式,鄉村兩級干部、民宿業主、村民代表、游客代表共同召開議事會議,目前已經召開四次。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眾人商量,召開庭院議事會擴大了基層協商的參與面,讓群眾有更多的發言權,更能凝聚共識,也有利于促進行業間的共建共享,推動戴家山民宿可持續發展,提升百姓的獲得感、民宿業主的融入感、游客的歸屬感。 二是運營服務創新。隨著民宿的快速發展,戴家山衛生保潔、垃圾清運、污水處理等村級運維成本高企。為此,莪山鄉積極爭取,列入了桐廬縣政府購買村級服務試點鄉,縣財政每年264余萬元向莪山鄉各村購買服務。鄉政府和下轄七個行政村以村級人口數核算股份股份制成立了杭州莪山物業服務公司,新豐民族村占股7%,村集體通過共性分擔和專項承包形式,承擔戴家山區域內的衛生保潔、垃圾資源化處理、生活污水處理等8個村級服務事項,每年解決村民就業50余人,預計可增加經營性收入26萬元。為有效應對民宿發展游客增加帶來村莊運維成本,計劃從10月底開始,村集體對各家民宿業主按照規模大小和床位數收取民宿管理物業費,并正式寫入村規民約。 三是文化融合創新。圍繞民族特色,努力將莪山畬族文化打造成為桐廬的重要文化品牌和杭州的特色文化符號。一是推進文化生活化。深挖文化底蘊,留存鄉風民俗,保護莪山特有的民間文藝、手工技藝和鄉土資源,創新展示平臺,營造傳承環境,讓畬語、畬歌、畬技藝、畬傳統等文化民俗在現實生活中“活過來”,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推進文化有形化。加大畬族文化標識推廣使用力度,加強李氏花廳等特色古建筑的保護,將畬族元素運用到農房、民宿、景觀標志等建筑中,形成別具一格的畬派民居。提煉豐富“五個一”文化內涵,打造畬族文化活態展示樣板。三是推進文化市場化。對接社會資本,引進創意設計,加大畬族服飾、畬醫畬藥、畬鄉禮品等的開發推廣,利用互聯網進一步打響紅曲酒、黃金棕等特有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市場化運作系列民族節慶和文化推廣活動,實現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目的,努力打造畬族文化體驗目的地。 四是經濟發展創新。2017年,村集體投資建設的村旅游集散中心正式建成,設立了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民宿住宿服務中心,會議活動場所和停車場等功能區,有償提供給戴家山民宿進行配套服務,用于召開年會、慶典、舞會、派對等活動。民宿住宿服務中心以村集體旅游公司為主體進行經營,為破解村級在民宿經營中人才、營銷、服務等問題,新豐民族村與“秘境·山鄉生活”“云夕·戴家山”“戴家山8號”三家民宿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其運營團隊為村級民宿運營提供培訓和幫助,并開展經營合作,介紹游客入住。同時,莪山鄉與安廚、中通優選、食話、網易等電商平臺開展合作,新豐民族村統一使用鄉域品牌“山哈老家客”,開展線上農產品和民宿旅游產品的宣傳推薦,并在村旅游集散中心內展示和銷售,2018年至今,包括戴家山農特民宿產品在內,全鄉已實現畬鄉“山哈老家客”品牌產品線上線下銷售1000余萬元。 |
原標題: 閑置資源變身發展資本的實踐探索 |
作者: 網絡編輯:周葉劍 |